目前分類:三國史話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三國荊州問題.jpg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橫山光輝三國志-曹操.jpg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曹操行刺董卓失敗,一路逃亡,途中借宿伯父呂伯奢的家,後因一時誤會滅了呂家上下八口,剛好外出買酒的呂伯奢歸返,曹操為避免其挾怨率眾來追,當場斬殺呂伯奢,並撂下狠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此言聽來霸道、殘酷,加深曹操的反派形象。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國帝系表.jpg

  曹魏部分,曹操雖為奠基者,但名義上至死都是東漢的丞相、魏王,直到曹丕篡漢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而魏國僅傳二代,第三代皇帝曹芳則開始變成司馬家的魁儡皇帝,自此魏國皇帝便無實權,死後更沒有像樣的廟號。從魏國初建算起,名義上的皇帝雖有5位,但真正有實權的只有文帝曹丕、明帝曹叡等2位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三國無雙5-劉備.jpg

  我發表三國的歷史心得,自己習慣簡稱「」,比如說「漢將趙雲」、「漢軍」,當然我知道這不是主流講法,不過我很尊重劉備當初延續的國號。雖然有人是擔心混淆才說用「」,但只要主旨事先開宗名義是要談三國(主題鎖定在三國上面),即便是簡稱「漢」,相信很多人用膝蓋想也知道是在指「蜀漢」那方(除非是歷史白癡XD),反正也不可能突然憑空冒出第四個國家出現,根本不用太擔心混淆。就好比後來的北周、北齊,講述他們的歷史時口稱「周國」或「齊國」,又說「周軍」與「齊軍」,應該不至於讓人混淆到西周或是春秋時代的齊國吧?XD

文章標籤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喜歡DOMO正確使用「漢國」的稱謂。我不可否認自己是偏向蜀漢的,撇開三國演義,看看正史,漢國是三國中民亂發生最少,政治也在諸葛亮的管理下最為清明,法治也使得漢國安定,即使後來漢國皇帝劉禪頭昏到聽信奸臣黃皓的話,國風日下到亡國為止,他也沒有殺害良臣的紀錄,所以我比較喜歡漢國。

然而看到DOMO取的史料比一般三國遊戲還要嚴謹,而且稱蜀漢那一方叫「漢國」而不是「蜀國」,旗子上也繡著「漢」字,光這樣我就感覺很好,因為當初他們的國號本來就不是「蜀」,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稱劉禪為「漢主」而不是「蜀主」。如果遊戲上說漢軍自稱是「大蜀王師」、「大蜀丞相諸葛亮」的話,喜歡歷史的我就不是很喜悅!因為這是很多三國遊戲、三國戲劇常犯的錯誤,像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最後鄧芝那句「大蜀國萬歲」顯得這部作品在考究歷史上不夠嚴謹。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陳壽在《三國志》上就提到「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身為史官,陳壽應不會隨便胡謅,而且還確切道出劉備家道中落的原因,所以應該可信。

        然而,有不少人懷疑劉備的血統是真真假?又沒什麼特別的信物證明?還是說只是因著劉姓來胡扯號召?這些都無從考據了。不過我試著揣摩劉備的心境,當我知道我是漢室皇族的後代,自然有著一份皇家血統的榮譽感;漢室傾於滅亡之途,身為皇族後裔,即使現為平民,也要努力打拼拯救自己的國家,這是一個義務責任;而打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名號,也是我在亂世生存的一個工具,藉此為開始,為救國作準備。以上是我個人認知的劉備。

        劉備傳有提到「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這不禁讓人懷疑獻帝為何那麼大膽,敢透過董承下密詔給劉備呢?要知道:劉備當時被曹操表為左將軍,非常禮待,而且「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可說是跟曹操很親近的人。獻帝竟給對曹操身邊親近的人下密詔,難道不怕劉備對曹操告狀嗎?還是說:在下密詔的同時,也間接承認劉備是皇親國戚的身分,信任他不會向曹操打小報告?這是值得參考的一環!如果真的是這樣,劉備是漢室後裔的身分已無形中得到當時皇上的認同了。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