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話至今影響大眾至深,更令人對劉備提出「言而無信」之質疑。但你知道嗎?歷史上荊州除了襄陽外,連從曹魏的角度都覺得赤壁過後便屬劉備所有,且看《三國志‧ 卷一 ‧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的描述:「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顯然在呂蒙偷襲關羽前,曹魏對襄陽以南的荊州歸屬問題,並不把孫吳放在眼裡,而「借荊州」一詞單單只有孫吳那方的一面之詞,而且還被《三國演義》渲染的煞有其事。但實際上這詞並不精確,應該是:「借江陵,分荊州。」
第一,西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開始進攻荊州,孫吳之周瑜攻的是北荊州的南郡江陵,蜀漢之劉備則攻南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而周瑜與江陵守將曹魏之曹仁還未分勝負,劉備就已經攻下了南荊州等四郡,最後周瑜雖然仍是把江陵給攻下來了,但打得甚是辛苦,且劉備軍也有出力幫忙,從《三國志·魏志十八·李通傳》:「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就可知,所以打下江陵,劉備也是有功勞的。
第二,就是「借土地」的事了:當初孫吳借給劉備的是「整塊荊州」嗎?NO!姑且不論荊州尚有襄陽等郡仍在曹魏手中,以古代戰爭「先搶先贏」的觀念,孫吳所占的也只有江陵,而餘下皆為劉備軍親手攻取的。所以孫吳借給劉備的就只是江陵,故應為「借江陵」。
第三,西元215年,劉備已得益州,孫權派諸葛瑾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孫權大罵:「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但又回歸一個問題:「當初借的是江陵,還是整個荊州?」既然當初孫吳借給劉備的是江陵,何以事隔7年突然又索要「荊州諸郡」不是只要「江陵」?討債上,孫吳這點有所理虧,因為除了江陵外的荊州其他郡縣都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江夏則本是原主劉表長子劉琦唯一保住的,後依附劉備,簡單來說在打赤壁前,荊州的江夏早已是劉備的了)。但面對此無理的討債,劉備不是火大反問:「不是只有借江陵而已?」而是回應:「等拿到涼州,就把荊州相讓。」姑且不論這是否推託之詞,但某方面算是小讓步,道理上應該只有還江陵,但劉備就口頭上承諾孫權「未來給整個荊州」(有涼州後再讓而已)。但也無從證明劉備這說詞是否出爾反爾的「虛辭」?因為後來因「湘水之盟」已分割歸屬完畢(互不相欠),且就算沒有分割這回事,劉備前已有「得涼讓荊」之諾,結果劉備連涼州都沒摸著,孫權就派呂蒙偷襲關羽佔領除了襄陽外的大部分荊州了。
第四,以當時荊州的「民心」來看,看來是支持劉備多過孫權的。從赤壁之戰前,前主人劉琮(劉表次子)投降曹操後,劉琮左右部分官員以及荊州各地十餘萬百姓多歸劉備,追隨而去來看,自劉備從西元201年客居荊州至西元208年這7年下來,劉備的名望確實得到當地百姓相當的認同與肯定(類似「搶到當地選票」的概念XD)。赤壁過後,劉備推舉劉琦為荊州之主,畢竟荊州原本就屬於劉表,其子劉琦繼承甚是合理,而領有江陵的孫權當時「惦惦」(閩南語:閉嘴)。劉琦後來病逝,荊州群下州臣推舉劉備為荊州牧,而孫權卻仍是「惦惦」不講話?也不提異議?不跳出來提名自己「競選」一下,等同放棄「荊州之主」名分上的權益(多年後向劉備索要整個荊州,劉備許諾「待佔涼州,把荊州相讓」後,孫權還罵人家「假而不反」,那當初推舉州長時為什麼不出聲爭取其名分?如有「荊州之主」的名分,孫權索要時還有幾分說服力)。就論荊州的民意基礎而言,劉備這裡是比較站得住腳的。
第五,因為荊州問題,孫劉兩軍僵持不下,後來因為曹操打算攻漢中,劉備為保好不容易得到的益州,遣使向孫權求和。孫權派諸葛瑾答覆劉備,雙方和好,以湘水為界,分割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江陵)、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這就是所謂的「分荊州」,雙方實質上都有讓步:畢竟長沙、江夏、桂陽原本都是劉備親自所得,就此讓給了孫吳;而原屬孫吳的江陵,此刻起也屬劉備所有。至此雙方已無「借不借,欠不欠」的問題了(只有「搶不搶」的問題),東荊州歸孫吳、西荊州歸蜀漢,劉備也沒欠孫權了!
這就是歷史上的「借江陵,分荊州」。假設說劉備賴著江陵不還的話,確實有些理虧,但孫權那方也不乏理虧之處(哪有「借一城,還數城」的道理?)。但被羅貫中這麼一寫,變成劉備「借荊州」的局面,連「湘水之盟」分地後還執意說蜀漢是「借地中」之狀態,以訛傳訛至今,以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的立場來看,何嘗不是陷史實上劉備於不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