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星期二)剛好看完此片──雖然沒有看過第一集,但據說兩集皆是獨立的故事,即使沒看過也不會說不理解劇情脈絡。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機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出埃及記》摩西的境遇,讓我不禁想到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裡的楊康──兩人的背景相似,明明各自留有本身民族的血液(摩西是希伯來族,楊康是宋朝的漢族),卻在嬰孩時因緣際會成為異族的王子(摩西是埃及王子,楊康是金國王子)……唯一的不同就是:摩西自幼便得知自己是希伯來人;而楊康則是到長大都不知道自己是屬於大宋的漢人,直到18歲那年母親才跟他全盤托出。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7月時,先後參加兩個營會:一個是台北以琳教會所舉辦的夏令營,另一個則是鄉福雙語營。兩者雖不相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再戰鄉福之前,先有了一個奇妙的體驗!

  7月6日,我前往竹山迦南美地(位於南投),那是以琳教會今年決定的營會地點(以往在台北)。那邊有一大片亮麗的湖泊,還有翠綠的草原,以及清新的空氣──在還沒去鄉福之前,我就已先「從都市來到鄉下」的臨場感,感覺很奇特!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安徽阜陽穎州地區的孩子們,在鏡頭下落寞、孤獨、悲傷的模樣,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小男孩高峻,家裡5口人(包括其父母)不久前因愛滋病而去世,而高峻一出生便從母體感染了病毒,瘦瘦小小的他全身幾乎潰爛流膿,使得兩位叔叔顧面子而拒絕收養他;黃家三兄妹,父母也因愛滋病而去世,導致住在同一個村子的小孩不願再跟他們遊玩,原因是:怕這三兄妹也得病,自己也會被傳染;小女孩楠楠,雙親也因為愛滋病而被帶走,自己也身染其病,讓她姊姊因為承受不了外界對家庭的歧視而離家出走──然而,這一切並不是他們的過錯!而全歸咎於非法取血的賣寫人。

        然而,再多的指責也不能撫平這些孩子心靈上的傷痛,他們最需要是:人們溫暖的關愛,將他們從黑暗裡拉出一把。──利用《穎州的孩子》這部在國際上獲得世人對愛滋病者的關注,絕大的功勞除了歸功於導演楊紫燁的細心編排、攝影師曲江濤的用心紀錄,還有「阜愛協會」的會長──張穎女士,他們共同扶持這個村子裡的愛滋病兒童,同時也對欠缺愛滋病知識的村人提供更多的資料,以方便預防。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電影的故事主要是在描寫兩名少年購買槍械與火藥,準備計劃在校園展開一連串的大屠殺。然而,造成他們突發而來的「無理攻擊」,理由有二:第一,他們受到同校同學的欺壓、歧視、看不起;第二,他們沉迷於槍戰的電玩遊戲,產生現實與幻覺間的混亂。
    第一點談到「同儕間的排擠」,不禁讓人聯想到台灣近年來「霸凌問題」,校園間不時發生學生恐嚇、打人,或是以作弄他人爲樂而行的過當舉止,事件層出不斷。看影片中屠殺事件的主事者之ㄧ的Eric在化學課上被別人丟東西、戲弄一番,再從他下課後看似冷靜的臉龐卻透露著醞釀許久的怒氣,還拿起筆開始計劃……由此可見,這是導致他與另ㄧ名少年Alex衍生屠殺動機的直接原因。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中文的演技與口氣強度比日文還處於不利的地位」,恕在下沒辦法認同──畢竟文化就不同,語調本來就會有所差異,但這跟演技沒什麼關係:中文有中文自己的表現方式、日文有日文的表現方式。

    而演技則是不管是哪一國的人都可以磨練的!並不是說唸什麼語言,演技就會特別突出的!而會認為日文比中文強烈也只是主觀上的「習慣」罷了。每個語言都已經有固定的模式我們無法要求別人用別的語言的語調去講出自己的語言,那樣根本是強人所難!我記得聽過專業中配官志宏的一段專訪,他提到自己去配夢工廠的《埃及王子》主角摩西,他表示自己當時並不是很高興,因為老外監督一開始要求他用英文的語調去說中文台詞‧‧‧‧‧‧這豈不是很不合理嗎?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剛玩《漢之雲》時,我對戰鬥就有不錯的印象──跟第五代一樣行伍分前列、後列,迎面對敵只能四人,中途可以切換,遇到敵人後列四人會被偷襲,感覺很有「戰場」的臨場感!加上「氣勢系統」影響各種不同個性的角色來發動特殊效果,戰術性質頗高。而且角色滑行、飄移的進攻方式,個人覺得很有「奇兵」的feel!雖然聽有玩家反應認為很怪,但對於看慣武俠片的我來說,武林高手「飄」著與人過招已經不足為奇了!除此之外,武技上也比第五代大幅的進步!像焉逢、游兆的槍戟動作迅捷、靈活、有力,比第三代李靖的槍法更增添些變化。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第三次修改《神鵰》之後,曾加寫了三篇附錄,第一篇討論易經與道家、儒家、陰陽家的陰陽八卦之說。這時又細讀了蘇州大學束景南教授(現在浙江大學)贈給我的大著《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很受教益,其中討論到很多道教關於內丹修鍊的問題,我因一竅不通,在寫那篇附錄的文字中沒有涉及。只深深覺得,天下學問深奧奇妙者極多,對於自己不懂的部分,如沒有決心盡力去學習鑽研,最好坦認不懂,不要去碰。
  另外兩篇,一篇關於忽必烈的性格和行為,另一篇敘述襄陽的攻守,可以作為年輕讀者們閱讀《神鵰》的背景資料。但因客居香港,手邊關於元史的參考材料不多,更決原始資料,又沒有師友可以請教蒙古文中的疑難,對歷史上的結論自己信心不足,所以這兩篇附錄沒有附入本書。
    朱光潛先生談美學中的「距離說」,我一向很是尊崇。年輕之時,一讀之下便即信服,後來多讀了一些中外的美學與哲學書,仍覺朱先生的說法簡明易解,很能說明問題。朱先生主要說,以審美眼光欣賞藝術品,要撇開功利性的、知識性的觀點,純以審美性的眼光去看,譬如說,欣賞一幅「游魚圖」,要看圖中游魚姿態之美、運動之美,構圖、色彩和線條之美,全心投入,以致心曠神怡。功利觀點則要這條魚從那裏買來,要多少錢,這條魚重幾斤幾兩,市場上賣多少錢一斤,可以在水裏養多少時候不死,如請上司、父母,朋友或愛人吃飯,把這條魚殺了請他吃,他是否會十分喜歡等等。知識觀點則要研究這條魚屬於甚麼類、甚麼科、叫甚麼名字,拉丁文學名是甚麼,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主要生產於甚麼水域,這條魚是雌的還是雄的,如是雌的,在甚麼季節產卵,它以甚麼東西作食物,能不能人工飼養,它的天敵是甚麼。即使是漁市場商人或古生物學家,觀賞游魚圖時也應純用審美觀點,不要混入自己的專業觀點。

ekin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